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虐童事件不断升级,人类究竟会变得多坏?
发布时间:2017-11-29  |  浏览:2223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科学和文艺日益进步,人类却变得越来越坏”。近期集中爆发的虐童事件不断刷新着我们的三观,从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喂孩子吃芥末,到广西合浦县廉州镇小红帽幼儿园、玉林市玉州区旺卢村小天鹅腾飞幼儿园,再到北京金色摇篮幼儿园,直至昨天新浪微博爆出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虐童事件恶劣程度不断升级,幼童们小小的生命怎能承受如此之重?人类究竟会变得多坏?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卢梭在300年前提出的问题了。

   作为法律人,我习惯于从法律的视角去审视任何事件,实际上,对人类行为的约束,至少有三个层次——自我约束、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就这一系列虐童事件而言,虽然《刑法修正案(九)》对虐待罪进行了修改,将虐待罪的主体由具有特殊的家庭关系的主体扩展至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弥补了校园虐童类案件刑罚的空白,但我依然认为这些恶性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不能仅局限于法律约束层面。因为在那些受侵害儿童的面前、在事件对儿童一生的影响面前,法律的惩罚犯罪和警示教育的作用显得如此苍白。在这一因道德沦丧、底线缺失而直接引发的恶性事件里,除了要对施虐者进行刑罚的严惩之外,我们更应需寻找其道德成因和心理根源,彻底清楚虐童这一影响下一代身心成长的毒瘤。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近期发生的虐童案件中,昨日曝光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情况特殊,甚至有网友爆料“园方将儿童作为性工具提供给校外人员”。在警方调查结果公布之前,爆料是否属我们无从得知,也不予评价。根据目前网上曝光的虐童事件视频显示,老师或喂食儿童芥末饼干,或对儿童进行殴打、体罚,在此过程中,这些幼儿园老师眼神漠然、下手残忍,实施虐童行为后,施虐人看到儿童的痛哭和无助时,又显得如此开心。显然,在虐童过程中,施虐者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这些幼儿园老师一系列的表现来看,他们虐童行为的本质是发泄嗔怒。当人生观迷失、价值观扭曲之后,当下很多人活不明白,浮躁与嗔怒随之而来。嗔怒的来源多种多样,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琐事、家庭的不睦、生活的窘迫、前途的渺茫、社会的不公、人生的无奈,种种负面情绪逐渐累加,直至满溢状态,一触即发。幼童不善表达,又没有反抗能力,对老师又有天然的惧怕。对于某些没有底线和良知的老师而言,他们自认为对幼童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幼童也自然成为其发泄负面情绪的靶子。这种发泄又会使施虐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该过程就像吸毒,为了获得快感无视道德与法律,且还有一个共同点——易上瘾。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许多施虐者(包括家庭虐待、儿童虐待、性虐待)都存在一定的成瘾行为特征。所谓成瘾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行为过程中能获得欣快感,在切断体验后会出现生理性和心理性的戒断症状,从而对行为产生依赖性。例如,许多家暴者在被批评教育后会作出各种各样的保证,信誓旦旦表示以后绝不会再实施家暴,但到头来依然家暴不断。正是因为虐童老师具有这种病态心理需求和成瘾行为特征,才导致了在舆论、道德、法律的层层重压下,虐童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主体人格的漠视也是虐童行为的历史成因之一。在我国古代,诸多舍命尽孝的故事广为流传,为强调“孝”这一美德,却忽略了子女自身的主体人格,如《二十四孝》中的恣蚊饱血、卧冰求鲤、扼虎救父等故事。到当代社会,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与做法。虽然实施计划生育之后,一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家庭对子女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轻视儿童的观念仍未根除。在西方国家,家长和老师更尊重儿童的意愿,更耐心聆听儿童的心声,更认可儿童的自我意志。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教育方式和尊重程度等方面仍相距甚远。就像学者郭霖所著的《解读罪与错》中所言:漠视儿童权利是东方古老文明的传统……成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健康、真正的成长……

   相对于被媒体爆料的这些虐童事件,幼儿园软暴力更是广泛存在。一周之前,笔者五岁的女儿早晨起来后吵着不想去学校,这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而且前一天送她去幼儿园的时候还高兴得又蹦又跳。仔细询问过后,女儿说是因为老师教小朋友唱歌,她没有学会,被老师吼了,所以害怕不愿去学校。对于老师的行为,笔者无法指责,这是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中的普遍情况,对儿童进行批评不犯法、不违规,家长无话可说。但事实上却造成了儿童厌学的前兆,造成了短期的阴影。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其脆弱,一些童年的负面记忆会伴随一生,美国电影中的变态杀手、心理疾病患者,诸多都指向童年的不幸经历。另外,学前教育的软暴力更像是虐童行为的萌芽状态,在监管缺失和道德沦丧的情况下,有着向虐童行为发展的趋势。

   在厘清了虐童事件的心理成因、历史渊源以及目前学前教育现状之后,我们清楚的发现,虐童绝非偶然性事件,幼儿园也不像我们潜意识中理解的那么安全。从集中爆发的童案件来看,这并非个案,而且受限于儿童的表达能力,幼儿园虐童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很有可能大量虐童案件未被揭露。对虐童行为成因理解不够透彻、对形势的严峻程度过于乐观,教育部门监管不力、相关措施过于滞后,种种原因共同滋长了虐童行为的生存空间。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下,虐童这一毒瘤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又将会产生变异,甚至有可能发展成网上所曝光的“将儿童作为性工具提供给校外人员”的更恶劣事件。

   此文并非故意耸人听闻,就像鲁迅先生所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在面对儿童身心健康时,我们需要这最坏的恶意。


上一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之诉讼清收法律实务解析——以债权转让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模型
下一篇:调价函怎样签才有效?
最新资讯
联系我们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云龙山路89号龙湖天街1号写字楼22-23楼
  • 电话:025-58785588
  • 传真:025-58785581
  • 邮箱:15380871777@163.com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联系电话:
025-58785588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云龙山路89号龙湖天街1号写字楼22-23楼
传真:025-58785581
邮箱:15380871777@163.com
版权所有@北京中银(南京)律师事务所 www. zhongyinl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17391号-1     技术支持:南京三草设计